吃水牛毛肚的火鍋,發(fā)源于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零賣販子將水牛內(nèi)臟買得,肝、肚切成小塊,于攤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只,盆內(nèi)翻煎倒?jié)L著一種又辣又咸的鹵汁。于是河邊橋頭的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nèi)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尚化了,從攤頭移到桌上。”這是《風土什志》一書中的記載。
為什么用水牛內(nèi)臟?原因很簡單,便宜!四川路邊小攤稱它“麻辣燙”,非常普及,四季都有,大多低廉,還有雞血、鴨血、豬腦、豬肝、木耳、藕片、蒜苗等葷素料,湯水上汪汪一股紅油,人人碗里一攤鮮紅的辣椒醬。最為獨特的是,這些攤子不洗鍋換湯,各色菜入鍋越煮越香,越陳越厚,有經(jīng)驗的人不會在攤主的火鍋湯料一起鍋時就上門,會等湯底濃稠后再享受美味。
四川麻辣火鍋真正上臺面是在抗戰(zhàn)時期,重慶成為大后方,火鍋與川菜一起被外省人士所識所愛?;疱佒谐舜ú巳?mdash;—花椒、胡椒、辣椒外還有姜、蒜、芥末、丁香等各種辛辣味的調(diào)料,因此辣得不燥不滯,有層次有韻味,它調(diào)動的不只是味蕾更能振奮全身神經(jīng)細胞,是味覺總動員。
其實火鍋的精華是湯頭,俗稱“鍋底”,作法考究,湯汁是牛骨煮半日到一、二天,重要的是麻辣調(diào)味,大量的辛香和中藥,每一家都是獨門秘方。講究的還把香料細分,干辣椒辣味強,用來煉辣油;辣椒粉易溶,用來作湯;新鮮辣椒有自然香氣,用來提升氣味;辣椒、花椒配紅肉;胡椒則與海鮮合得來。
湯頭作好,調(diào)味后,就是火鍋打底功夫,底料以鴨血、豆腐最重要,俗稱“紅白豆腐”,它們會吸湯汁,一口咬下去,汁涌出來,溢滿嘴。其他有耐煮的牛肚、牛筋、牛雜、肥腸、牛肉片……它們需要先鹵煮3個鐘頭以上,切成片,吃火鍋時再下鍋,腴美酥爛才好吃,否則久嚼不爛。
至于吃火鍋,是有程序的,先鴨血、豆腐;然后涮生肉片;接著是牛肚、牛筋、大腸等湯底;第四道才是蔬菜,如空心菜、茼蒿、金針、白菜,它們在烹煮時會釋出水和甜味沖淡鍋湯;最后才是下一把手工的粗面配湯喝。吃麻辣火鍋有人就啤酒、果汁、可樂等飲料,其實行家吃起來,搭配的飲料首選白酒,尤其是40度以上的烈酒,叫“以毒攻毒”。如果怕辣又量淺,那就備一碗茶水或白湯,在材料燙熟后先放入輕涮,然后浸在醋里,再吃,辣味大減。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麻辣火鍋口味過激,熱量過高,重鹽重油重辣,對腸胃和體重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