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BeyondMeat創(chuàng)立于2009年,總部位于美國“創(chuàng)業(yè)圣地”加利福尼亞州。公司主要業(yè)務是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為原料,制作素食肉類。
聽起來,這不就是中餐里的“素菜葷做”么?在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國,別說肉了,連“素螃蟹”都能做出來。早在N年前就有的東西,這樣一家公司,還能掀起多大的花頭呢?
【圖】著名素菜葷做的樣本——素蟹粉,看起來和真蟹粉無二(圖片來源:新民網(wǎng))
如果誰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圖樣圖森破”了。這家的公司雖然業(yè)務非常傳統(tǒng),但從估值來看,卻是一家實實在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
這家公司做了些什么?看下面這張表格就明白了。
公司以植物蛋白為原料制作素食肉類,主要提供四種“人造肉”,分別是BeyondBurger(超越漢堡)、BeyondSausage(超越香腸)、BeyondBeef(超越牛肉)和BeyondBeef Crumbles(超越牛肉碎)??诟泻臀兜谰N近真正的肉類,且不含大豆、麩質和轉基因食品,飽和脂肪含量明顯低于動物脂肪。
這家公司的口氣還真不?。翰皇钦嫒?,卻超過真肉, “底氣”何在呢?
首先是外觀:如果不做說明,你能看出來這是人造牛肉么?反正我是看不出來。
其次是口味:說實話作者也沒有品嘗過,但據(jù)“有幸”一飽口福者所言,似乎認為這種“人造肉”口味足以以假亂真:
“就牛肉漢堡里面的面餅來說,我覺得是非常不錯的,肉泥類的我覺得口感做到無差了,其他產(chǎn)品個人認為從口感來說差一點。”
不光牛肉,這家公司還用大豆蛋白生產(chǎn)仿雞肉制品。據(jù)消費者表示,這款產(chǎn)品“吃上去就跟烤得比較干的雞肉條”。
“山寨品”做出了真品的口感,其潛在市場難以估計,難怪這么一家看起來地道的傳統(tǒng)公司,卻做出了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估值:根據(jù)公司披露的業(yè)績數(shù)據(jù),Beyond Meat在2018年實現(xiàn)了8790萬美元的營收,而按照首日收盤的股價(65.75美元)計算,這家公司市值達到39億美元,市銷率足足達到了44倍,堪比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
即便是與其他公司相比稍顯遜色的20%的毛利率,也是Beyond Meat在2018年取得的一項重要成就——這是該公司首次獲得正的毛利潤。根據(jù)披露的財務數(shù)據(jù),該公司在2018年毛利潤1757.4萬美元,此前兩年分別虧損631.2萬美元和219.1萬美元。
梳理到這里,邏輯應該很清楚了:這雖然只是一家生產(chǎn)“人造肉”的農產(chǎn)品公司,但由于其產(chǎn)品的獨特性(不是真肉,卻勝似真肉),不但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資本回報(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估值)。
【圖】漢堡王推出的人造肉漢堡(圖片來源:漢堡王)
【圖】麥當勞在芬蘭推出的 McVegan,中間是大豆和蘑菇做成的「肉餅」
如果從單純的產(chǎn)品來看,“人造肉”不過是大豆蛋白而已,究竟有怎樣的魔力,能夠如此“前景”“錢景”雙豐收呢?
正如同樣是碳原子組成的物質,鉆石和石墨的價格差幾百萬倍一樣,追根溯源表明,“人造肉”的走紅本質上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社會經(jīng)濟問題。
2
厚積薄發(fā),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門生意?
首先,我們需要回答,為什么需要人造肉?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對肉類的消費量也與日俱增。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近50年來,全球大部分國家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呈現(xiàn)上升趨勢。據(jù)統(tǒng)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0億,肉也會吃得越來越多。聯(lián)合國農糧組織預計,到時候的人均肉類的食用量比現(xiàn)在還要多75%。
【圖】1961—2013年美國,巴西,加拿大,英國,中國,肯尼亞,印度人均肉類消耗圖(來源:BBC
然而,肉類消費的增長,帶來的問題也是實實在在的,最典型的就是碳排放的劇增!
眾所周知,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食物鏈中,存在著不同等級的能量流動,只有10%到20%的能量能夠流動到下一個營養(yǎng)級,其余的能量則會轉變?yōu)闊崮?,消失在大氣層中,無法被回收利用。
而肉類消費量的增長,則意味著要養(yǎng)殖更多的牲畜,為了給他們提供食物,不得不種植大片的農作物,而為了獲取種植所需的土地,往往不得不砍伐森林。據(jù)統(tǒng)計,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被砍伐的原因中,91%是為了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森林被砍伐,帶來的自然是溫室效應的加劇。
【圖】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農田(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志)
除了對森林造成的影響外,動物養(yǎng)殖對環(huán)境的另一項影響也不可忽視: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jù)調查,牲畜所釋放的氣體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5%。一頭牛每天打嗝和放屁,就會釋放300-500公升甲烷氣體,而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數(shù)倍。為了供應世界上60多億人口吃肉,地球上每年養(yǎng)殖著四五百億的禽畜動物,以及數(shù)千萬的水產(chǎn)動物,排放出巨量的甲烷氣體,極大地加劇了全球暖化的危害。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以肉類為主食,每年造成的碳排放量,相當于駕駛一輛中型車行駛4758公里!
下面這張圖展示了不同食物的“含碳量”,而牛肉則成為“罪魁禍首”。
【圖】不同食物的碳排放量(圖片來源:BBC)
除了環(huán)保因素,人造肉能避免更多的動物屠殺。這對高舉“愛心”大旗的動物保護主義者而言,無疑是一種極好的替代品。
以Beyond Meat為例:VanCO飛行社給出了它的制作過程:
用從大豆中分離的蛋白粉末:
混合甜菜根中的紅色色素(用來模擬血紅蛋白),攪成這樣一坨“素肉糜”。
再把這些像貓糧罐頭的東西用從真烤肉里分離的香味物質調味:
經(jīng)過機器壓制,就能變成高大上的“素漢堡排”,Q彈,還多水:
而現(xiàn)在人造肉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人們可以直接從人造肉中獲取蛋白質,而不是用植物飼養(yǎng)動物后,再從動物身上獲得蛋白質。這就減少了能量流動的損失,提升了農作物所含熱量被人類使用吸收的百分比,而且也大大減少了畜牧業(yè)的“溫室氣體排放”。
如此“低碳綠色”,在環(huán)保已經(jīng)成為“政治正確”的西方,人造肉自然贏得了一片追捧之聲。不僅媒體的吹捧鋪天蓋地,更是有無數(shù)追求健康生活的“先鋒人類”心甘情愿買單,哪怕目前一斤“人造肉”的價格能買兩斤貨真價實的碎牛肉。
除了這種徹徹底底來自植物的人造肉之外,還有另外一種類型的人造肉,也叫做“清潔肉”“培養(yǎng)肉”:它不是來自植物,而是實實在在的肉,只是出產(chǎn)的過程有些特別:
科學家從活體動物提取組織或器官,并從中獲得干細胞,隨后,在無菌、適溫和豐富的營養(yǎng)條件下,發(fā)育成為骨骼肌,供人們采集和食用。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培養(yǎng)”出來的,類似于試管嬰兒前期的發(fā)育過程。
這樣生產(chǎn)出的牛肉,無論是口感還是營養(yǎng)成分,似乎都和“自然生長”出的肉毫無二致。只有一樣東西,“培養(yǎng)肉”和“自然肉”天差地別:價格!
從2013年到2017年,雖然“培養(yǎng)肉”的成本下降了99%,但和普通的肉比起來,依然是天文數(shù)字,因而絕非普通人消費得起。因而截至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商業(yè)化餐廳使用“培養(yǎng)肉”做菜??梢载撠熑蔚卣f,不解決成本的問題,“培養(yǎng)肉”絕不會有多少市場前景,只能是實驗室里的自娛自樂。
“植物肉”也好,“培養(yǎng)肉”也罷,不管它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以假亂真,有一個字是實實在在的:貴!這么貴的東西,會有人“不惜一切代價”為之買單么?
正如果粉為新款iphone瘋狂一樣,追捧人造肉的,不僅有追求新潮的時尚人類,還有鯊魚一樣的風投資本。
3誰在消費人造肉?
又有誰在為巨額的虧損買單?
正如前文所言,人造肉的崛起,并不僅僅是由于產(chǎn)業(yè)的亮眼光環(huán),而且有著復雜的經(jīng)濟社會助推力。雖然價格昂貴,總有消費者愿意為之買單。
美國中上層飲食所崇尚簡約主義和素食主義,不但引領著整個社會的飲食潮流,并且還是“人造肉”走紅的重要推動力。從2008年到2015年,美國素食主義者的人數(shù)從700多萬增長到1000多萬,占比從3.2%增長到3.4%。Veganlife 雜志稱,過去十年中,英國的素食群體從15萬增加到了50萬,足足翻了三倍。
素食的興起,似乎有著明確的科學根據(jù):據(jù)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于 2012 年發(fā)布的一份報告稱,定期吃紅肉可能會縮短消費者的壽命,而建議“用其他健康的蛋白質來源代替紅肉,可以幫助改善健康狀況”。此外,素食也成為潮流,尼爾森的一份報告顯示,有 40% 的美國人更青睞植物性食物。這些人,無疑都是“人造肉”的潛在消費群體。
有需求,才會有供給:龐大的潛在市場群體,催生了包括“Beyond Meat”在內一大批初創(chuàng)公司。產(chǎn)品也不僅限于人造“肉”,還有人造“雞蛋”、人造“牛奶”等等。只要是吃的,沒有不能造的。
下表可以看出,這些公司都是近10年內成立的,Beyond Meat已經(jīng)是大哥的水準了。這些公司,盈利基本沒有,絕大部分尚且處于虧損狀態(tài),完全依賴著巨額的風投“續(xù)命”。
在這張表格里,除了一大票多數(shù)國人不太熟悉的風投機構外,我們還看到了幾個熟悉的名字: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亞洲首富李嘉誠。
其中,比爾·蓋茨這個領域似乎情有獨鐘,連投了多家“人造肉”公司,除了上表中的三家外,這次上市的Beyond Meat也曾獲得比爾蓋茨的青睞(不過目前已經(jīng)撤出)。
2013年,比爾蓋茨就在Beyond Meat拿起了一塊由植物制成的雞肉玉米餅,這肉看上去和雞肉沒有差別,而且聞起來也跟雞肉的味道一樣。他咬了一口,發(fā)現(xiàn)味道和質地也像真正的雞肉,“當我得知這肉完全不是雞肉做的后,我被震驚了。”
僅僅是品嘗之后被它的味道所吸引,就能一擲千金,大手筆投資這家公司,不禁讓我等升斗小民感慨,原來有錢就是可以如此任性啊。
但是無數(shù)光環(huán)加身的人造肉,真的能脫離得了真肉,徹底掀起一場飲食的革命么?答案恐怕沒那么簡單。
首先繞不過去的關口,自然是價格問題。
正如前文所言,拋開價格依然高高在上的培養(yǎng)肉不談,就算是如同Beyond Meat所生產(chǎn)的“植物肉”,目前的價格和真肉相比,究竟有多少競爭力也難以統(tǒng)計。正如前文所言,人造肉價格是真牛肉的2倍——如果環(huán)保要以真金白銀為代價的話,絕大部分消費者都難以長久接受,特別是在當前經(jīng)濟形勢不明朗,全社會都在共克時艱的情況下,花錢顯然不如省錢對自己的財務更有幫助。
其次是人造肉的味道,營養(yǎng)成分是否完全和真肉一致,目前還飽受爭議。不僅如此,人造肉的健康問題也引發(fā)了各界質疑:
以著名植物肉公司 Impossible Foods 歷時5年,花了8000萬美元研發(fā),最后和漢堡王合作推出的素肉皇堡為例,研究表明,其熱量高達630卡路里,和傳統(tǒng)牛肉漢堡的660 卡路里相比差不了多少。為了增味,植物版本其實比與牛肉版本相比下了更多的鹽,而過多的鹽對高血壓患者的健康不利。
這家公司的產(chǎn)品之前還因為“看起來像真肉一樣的紅色”翻了車。2017 年 7 月,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局(FDA)公布了一份文件,稱該公司給人造肉上色的亞鐵血紅素,可能是潛在的過敏原。
正如前文所言,支持的人認為“和真肉毫無區(qū)別”,而反對的人則認為“一吃就知道是豆制品”,雙方互相難以說服。此外,即使口感上足以以假亂真,但營養(yǎng)方面,假肉是否能夠完全重復真肉,以及假肉是否真的更健康。因而讓更多的人支持人造肉,相信人造肉似乎是當務之急。
不過這些問題,似乎都無法阻止資本界對這個新興領域的狂熱:甚至有樂觀的估計稱:人造肉行業(yè)的規(guī)模將在未來五年內達到100億美元。一個全新的產(chǎn)業(yè)風口似乎箭在弦上。
餅雖然畫得很大,但有句老古話“聽其言,觀其行”:就在5月初,剛剛上市的Beyond Meat原始投資者們紛紛拋售他們手上的股票。這其中不但包括多家專注食品業(yè)投資機構,比爾·蓋茨也已清倉持有的Beyond Meat股票,而截至5月10日收盤,這家公司的股票已經(jīng)三連跌,可以想象一下高位接盤的投資者此時的心情。
4國內有“人造肉”改頭換面的版本么?
毫無疑問,國內也有“人造肉”,就是所謂的大豆蛋白。
當前主要作為肉制品添加物。國內食品加工企業(yè)已經(jīng)將大豆組織蛋白添加到肉丸、餃子及肉腸等食品中,與動物蛋白配合食用,提高肉制品的口感。實際上,我們非常熟悉的大紅腸,就有這樣的人造肉成分。
由于大豆組織蛋白制品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油性和纖維狀結構,在添加到肉制品的過程中,不但不會改變產(chǎn)品特性,還可以提高蛋白質含量、降低動物脂肪及膽固醇的含量,防止制品因高溫加熱或機械作用而使肉的組織遭到破壞,是理想的肉制品添加物。
大豆蛋白可不僅僅滿足于作為添加劑,而是意圖在未來成為主食,成為取代豬肉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來,受到非瘟疫情影響,我國能繁母豬存欄、生豬存欄量大幅下降。非洲豬瘟疫情爆發(fā)以來,能繁母豬存欄量、生豬存欄量加速下行。2019年3月產(chǎn)能加速淘汰,能繁母豬存欄連續(xù)4個月低于3000萬頭,同比減少21.0%,生豬存欄量同比減少18.8%。
供給有減少的危險,但需求是實實在在的:2018年國內豬肉消費量約為5540萬噸,如果豬肉供給量減少20%,將會產(chǎn)生1108萬噸肉類消費量缺口,即使全球豬肉可供貿易量都進口至我國也無法滿足國內豬肉供給缺口。這部分缺口靠什么填補?人造肉可能是選擇之一。
與此同時,漲價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由于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散養(yǎng)戶補欄難度大、復產(chǎn)成功率低,因而本輪豬周期中豬價漲幅更高、持續(xù)時間更長。預計2019年5月份豬肉消費需求轉暖后,豬價開啟加速上行,至四季度達到較高位置,全年高點將超過上輪高點21元/公斤,這可能給中國的大豆蛋白企業(yè)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下面是一份目前A股上有一定技術底蘊和先發(fā)優(yōu)勢的“人造肉”概念股名單供大家參考,可以看出,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和大豆蛋白有關系。
總而言之,雖然“人造肉”可能代表未來的飲食變革趨勢,但是短期來看,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飲食習慣改變絕非一朝一夕,肉品的地位只是慢慢被動搖。并且國外人造肉目前的價格依舊不那么親民,國內大豆蛋白產(chǎn)品的口感離亂真還差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