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餐飲店老板最發(fā)愁的是沒有員工【重慶火鍋底料批發(fā)市場在哪里】
隨著消費升級變化的不斷沖擊,餐企用人方式也在暗流涌動。供需雙方訴求不對等、信息不對稱、認知屏障等本不突出的諸多問題開始浮現。
春節(jié)的結束對大多數上班族來說是新的開始,但對餐飲老板來說卻是一個巨大考驗。每年餐飲的“招聘難”就從這里開始。
一線技術類
開餐廳,必然要有廚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廚師的水平決定著一個餐廳的生死存亡。
但從一線廚師的反映來看,有經驗的中高層廚師的工資相對穩(wěn)定,反而是底層年輕廚師的工資水平在近兩年漲幅較大。
一位廣州的主管級廚師就對記者說,“現在一般餐廳的主廚月薪穩(wěn)定在6K~7K (這里不討論星級酒店行政總廚等職位),反而是那些小廚師工資漲得快,普遍達到了3K+,以前是沒有的。”
在他看來,主要原因是當下從事基層餐飲的年輕人逐年減少,“在供需關系不平衡的情況下,只能用漲薪解決。”
另一方面,有經驗的師傅通常年齡較長,不好轉行,也更追求穩(wěn)定的生活,相較而言更容易安撫,老板們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不會優(yōu)先考慮這部分人的工資。
大師傅比小徒弟們在廚房多熬了5年、10年,也才多拿了3K的工資,能不抱怨嗎?看到這樣的晉升空間,年輕人還會愿意從事這個行當嗎?
然而,惡性循環(huán)還在繼續(xù)。
隨著餐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各細分行當廚師工資水平也開始出現較大浮動。比如老陳的潮汕牛肉火鍋,以前切肉師傅工資也就2~3K,后來被炒到5~6K,小龍蝦的燒蝦師,曾有餐廳開出8K仍招不到人。
而對廚師來說,能不能趕上爆品行當,只能看緣分了。
一線非技術類
“餐飲這幾年發(fā)展確實不錯,好多商場里餐廳都是最熱鬧的地方,但我們的工資卻沒什么變化,不少其他行業(yè)的老鄉(xiāng)聽說我們的工資以后,都勸我們轉行。”日前,記者的朋友圈出現了不少公開的跳槽者。
誠如該跳槽者所言所說,他們的漲薪遠趕不上房租的漲幅。特別是可替代性大、流失率高的非技術類崗位,比如普通服務員、打荷工等。
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一線城市的服務員工資水平依然停滯在3K以下 ,即便略有提高,也難以讓員工安心在餐廳工作。
但從老板的角度來看,物價飛漲也帶來了成本的提高,該上的軟件得上,該更新的硬件得更新,該有的宣傳必須得有,食材也不能太次。人力成本就成為了老板們挖空心思想省錢的板塊。
“服務員因為學歷低,不存在什么職業(yè)發(fā)展,突發(fā)情況也多,流動性本來就非常大,你漲薪也不見得能留得住人,反正這工作沒什么技術含量,那還不如跟市場一個水平,常年招聘,走了就換,實在不行就自己來頂幾天。”重慶一家大型串串店的老板如是說。
他的店里,服務員只有一半是年輕人,另一半多是大叔大媽,“他們比年輕人穩(wěn)定,要求不高,干活也不算太差,這就夠了。”
串串店服務員技術要求低,自然成了節(jié)省支出的替罪羊
在成本和工作可替代性的權衡下,餐飲老板們并不愿為一線的非技術崗位開出相對高價,所以這些崗位的薪酬一直保持著穩(wěn)定的低水平。
新餐飲新崗位新氣象
隨著互聯網大踏步躍進餐飲圈,無論商業(yè)模式,還是品牌營銷、產品設計等方面都在為餐飲帶來顛覆變化,這讓餐企的崗位設置也有了新氣象,薪酬結構也隨之發(fā)生改變。
有業(yè)內人士表示,互聯網浪潮的沖擊對任何實體經濟來說,都是突然的,包括餐飲。“沒有多少老板做好了應對消費升級的準備,更不要說提前開始相關的人才培養(yǎng),這就導致餐飲業(yè)專屬的品牌營銷、市場推廣發(fā)生人才斷層,而餐企根本等不急自己培養(yǎng)人才 。”
人才斷層,如何拼接?
在用時間換成本的今天,挖角成為了唯一的可能。樂凱撒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的案例。
樂凱撒創(chuàng)始人陳寧就曾在接受紅餐網專訪時說,“我們有IT部,常年保持20人,首席信息官曾是華為2012實驗室的互聯網專家,品牌營銷中心有27人,首席營銷官曾是利潔時(杜蕾斯等品牌母公司)北亞區(qū)市場研究負責人,設計總監(jiān)曾在老佛爺承擔視覺傳達工作,供應鏈的兩位總監(jiān)此前供職中興通訊。”
據坊間流傳,陳寧開出的薪資,基本按照他們在原行業(yè)同崗位的薪資開具,其中不乏百萬年薪或股權激勵。
“互聯網、快消的精英進駐餐企,涉及品牌、營銷、新媒體、IT、公關等諸多領域現象,這既是當下消費升級的作用體現,更是餐飲業(yè)跟隨潮流的顛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