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還聽一個餐飲老板說,入行前覺得餐飲門檻挺低的,入了行才知道,餐飲的門檻在天上。
別小看身邊任何一個開館子的,老板個個都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他們無不是踩了N個坑,交了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學費才有今天的成績。
每一個輝煌的背后,都有許多失敗者在黯然神傷。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火鍋店老板那些血淚教訓,希望后來者能夠及時避坑。
01 產品情懷坑
用5倍于人均的高端食材,越賣越虧心滴血
如今在重慶下沉市場開了數家店的椒爺火鍋創(chuàng)始人火哥,2014年剛開始創(chuàng)業(yè)時,在產品上踩了大坑 。
首先在品類上瞄準喝湯的養(yǎng)生火鍋,堅持每天現熬湯底:黑松露菌湯、土雞湯、草本滋補湯……導致連灶爐都不夠用!
他還想賣別的火鍋店很少見的花椒苗、辣椒苗等苗芽菜,但是不好采購,就狠狠心自己包地,自己種。
這種做法費時費力,成本就要100塊錢一斤,但撈一筷子就沒了,賣不上價不說,顧客對分量還不滿意。
火哥還特意從臺灣找來奶茶師傅,一些雞蛋仔、野生菌包等小吃,也都請了大師傅在門店現做,把它們都做成了可以單獨開店的水平。
就是為了產品過硬。但綜合下來,人均100的店用了人均500的高端食材,基本都是賠錢!
后來火哥意識到,好食材也要讓顧客看得見才行,沒有實力像巴奴那樣打廣告,就先把這些產品縮減甚至取消,這樣做之后利潤帶有了很大改觀。
>>餐評
產品是火鍋店的核心,理應重視,但如果供應成本降不下來,就盡快舍棄。產品不是一味地追求最好,而是顧客客單價范圍能感知到的最好,性價比才是顧客最在意的。
02 合伙坑
親戚挾股份“垂簾聽政”,插手掌權亂指揮
事情是這樣的,主人公阜陽許老板的姐夫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有一個三層商鋪,2019年8月底,倆人商量著合伙做點生意,最后選擇加盟一家四川魚火鍋。
籌備了3個月,投資了200萬左右,2019年11月底,店鋪開張了。“初衷是想自己出點錢,把人找好后,自己當個甩手掌柜。”
結果發(fā)現完全行不通,他在門店一線,姐夫在北京工作,姐夫便找了很多親戚參與到火鍋店里,四五百平米的火鍋店,到處安排的都是姐夫的親戚。
火鍋店老板最容易踩的7個坑,坑坑致命!
而在股權分配上,這位老板占40%,姐夫占60%,姐夫又把他的股權分配給其家人和親戚,就造成了個個鬧著要“垂簾聽政”的局面。
許老板自己也不想把關系鬧僵,默默縱容了許多行為。直到這次疫情將掩蓋在水面下的矛盾徹底激化,他終于抗不住也帶不動了,在去年9月份,宣布徹底不干。
“我這次太魯莽了,以后如果再創(chuàng)業(yè),寧愿自己來也不跟人合伙了,除非是患難兄弟或者是信任度非常高的朋友。”
>>餐評
夫妻店、親戚店、兄弟店等這些模式在餐飲行業(yè)中很常見,最好在合伙之前,明確好各方的權(什么事情誰說了算)、利(各方的占股與分紅)、職(什么事情由誰負責)、責(干得不好如何處罰)。
再制定一個好的退出機制及監(jiān)督機制,簽個《餐館合伙經營協(xié)議》,大部分事情按照協(xié)議規(guī)定執(zhí)行,避免爭議。
不然再親密的關系一旦牽扯到利益,都會暴露出人性的自私和貪婪。
03 “自殺式”營銷坑
3招連環(huán)式“大放血”促銷,開業(yè)變停業(yè)
一家以梭邊魚為招牌的火鍋店,前3家店開的不錯,老板對第4家店更是寄予了希望,為了打造一炮而紅的效果,專門找了策劃公司。
策劃公司指導了3個方案:9元換購128元套餐;關注公眾號領“100元代金券”;四店同慶領“全場通用減50元”代金券。
雖然老板看到后覺得是“大放血、跳樓價”,但是為了店能夠一炮而紅,還是咬咬牙同意了。
實行之后,來門店就餐的人特別多,生意都忙不過來,但活動熱潮之后,投訴激增、無回頭客 問題接踵而至,最后為了止損,不得不關了這家店。
以上就是典型的自殺式促銷引流,自己和自己博弈,不計成本地去討好顧客,短時間內確實能達到吸引人流和大量曝光,但根本不適合長期發(fā)展 。
>>餐評
不做促銷擔心沒人,做了促銷又沒錢,90%的老板都在頭疼這一問題,所以,正確的促銷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1、降低活動促銷頻率。把顧客細分,針對性發(fā)促銷內容;節(jié)點式活動,給用戶一個新理由;活動時長把控。
2、促銷唯一時,選擇新方式。比如送券送一打;隱藏式促銷;加量不加價。
3、價格營銷轉價值營銷。增加產品價值,提升服務價值。
04 “水土不服”坑
經營思維沒有隨機應變,三年虧了數百萬
85后黃飛開創(chuàng)皇三爺品牌之前,分別做過“麻辣天下”、“老渝人家”火鍋品牌,在綿陽、簡陽相繼開過幾十家火鍋店。
后來2012年底,他和他的“皇三爺”火鍋在成都雙流區(qū)登場,本以為能一路長紅,結果卻開三年虧三年,把之前賺的幾百萬都賠進去了。
通過自我復盤,他找到了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之前他都在四五線城市開店,走的是下沉市場路線,綿陽是地級市,簡陽是縣級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的思維拿到大城市成都,肯定是行不通的。
二是團隊思想也固步自封,當大眾點評處于風口時,他們卻還是傳統(tǒng)思維,認為這些不重要。
找到癥結后,黃飛和團隊不斷學習,慢慢轉變思維模式,打開了對餐飲的全新認知。
>>餐評
跨區(qū)開店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復制,一定要因地制宜。經營也得及時捕捉市場環(huán)境變化,敏銳捕捉趨勢變化。
05 選址坑
開業(yè)后遇拆遷修路,營業(yè)額少了6成多
餐飲選址是投資者餐飲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道關卡。選址選好了,就如在戰(zhàn)場中占據了有利地形,取得地利優(yōu)勢。選址沒有選好,僅靠后天在經營、推廣方面的努力,往往也無力回天。
東灶魚頭火鍋創(chuàng)始人張敏,就曾經在開到第4家店時出現了問題,原因是沒有做好選址調查就開店。
店旁沒有停車位,周邊的居民區(qū)多屬于“老破小”,并不是東灶的目標客群,這一下子讓當時投入的幾百萬打了水漂。
同樣,選址前光顧著考慮人流和地段了,沒有考慮后續(xù)的路政變化,也會出現問題 。
比如,河南鄭州高新區(qū)的小胡同前門涮鍋,2014年在瑞達路開了第二家分店。只過了一個旺季,那一片兒就搞起了拆遷、修路,營業(yè)額從4萬5掉到1萬6。
熬了兩年,路通了,小區(qū)起來了,門店運營才算步入正軌。
>>餐評
如果是商超店,在進場之前,先看有哪些品牌的餐飲組合,是否有電影院和超市,最后還要考察停車場,是免費還是收費,車位數量是多少。
如果是街邊店,首先要考察社區(qū)的類型,通常進大不進小,還要考察社區(qū)入住人群是否和自己的目標消費人群匹配。
其次,人群過往動線,周一到周五的中午和晚上的客流、工程施工的便利性這些,也都要考慮在內。
06 跟風坑
隨大流換產品,淡季做大排檔賣烤肉,賠慘了
前文曾經提到的鄭州高新區(qū)小胡同前門涮鍋,在最開始為了扭轉夏天慘淡經營的狀況,3個創(chuàng)始人經常跟風隨大流,走自己的折騰之路。
第一個淡季,他們跟風做大排檔,出夜市,結果味道比不過人家專門做燒烤小龍蝦的,生意不行,賠了。
第二個淡季,這幫人置辦了幾張定制的烤肉桌子,做從傳統(tǒng)韓式烤肉改良而來的中式烤肉。結果由于人員成本增加、采購不易管控等原因,又賠了。
到了第三個淡季,他們決定不瞎折騰了,聚焦涮鍋,安心做主營產品。
想到店面離周邊大學很近,夏天又正值畢業(yè)季,他們決定推出5元酒水自助模式:啤酒免費喝,冰棍隨便吃。如果充值了會員,5元也能免了。
很多學生沖著免費啤酒,都愿意來這聚餐吃飯,夏天的業(yè)績提升了一大截,會員也增加了。
>>餐評
一味跟風熱門項目,會把自己本來擅長的業(yè)務拖下水。選擇一個好的品類就不要輕易更改,可以深挖、創(chuàng)新,聚焦才能打入消費心智。
07 合同坑
買轉讓執(zhí)照受騙,被城管責令關停
重八牛府的創(chuàng)始人杜坤在2014年開第一家店時,曾被城管責令關停。
原因是他從上一家花15萬買來的轉讓執(zhí)照是“雙榆樹西里23號”,而經營地址在“雙榆樹東里15號”,被騙了。
后續(xù)只能又奔波了一個多月才拿到新的營業(yè)執(zhí)照,很挫敗。
還有一位老板,接手的是一個轉讓店,當時合同上還有兩年就到期,房租算下來五六十塊錢一平米,他認為有得賺就接下來了。結果第一年火鍋店生意非常好,房東看到這個勢頭坐地起價,開始漲房租。
因為這位老板當時直接和轉讓人簽的,沒有和房主本人簽,合同上只有“同意轉讓”四個字,沒有時間限制。老板一算,掙的錢還不夠給房東交房租的,最后也關門大吉了。
>>餐評
對于證件、合同類一定仔細核對,營業(yè)執(zhí)照問題記得要去工商局了解,不要只信聽轉讓者。不要聽招租者說得“天花亂墜”,一定要向周圍的住戶、商戶打聽真實情況。
不管怎么樣,走過的路不會白費,踩過的坑也終將會變成墊腳石,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