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家削筋面。店主起先是個年輕人,后來生意不太好,出去上班了,店留給老人??赡苋死贤源?,且還不喜歡用筆記一下,這下可好,端一碗面問“誰的?”“誰的?”成了常態(tài),面味做錯客人也一臉懵逼。不要辣椒的,指定放了;這個要炸醬呢,卻端上來一碗油潑。大家對視苦笑,湊合一吃。盡管老人也辛苦,大家出來吃個飯也不是為了找別扭。這樣的館子,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去了。
新開一家東北風味餐館。主營干鍋飯、餃子和面條。作為一個資深面客,覺得他們的面食的搭配和價格設置有些不合理。12元的豪華套餐面,除了一碗面,還有一個雞蛋一份涼菜,雞蛋香菇的配料也足,很實在!奈何吃不完?,F在的物質條件不怕餓著怕撐著。撐著了,吃飯的體驗感就下降了,吃了一次就放棄了。另外還有9元錢的青菜骨湯面,試了一碗,面上來一看,清湯寡水。吃倒是吃得完,卻吃的太寡淡,也是一次品嘗足矣。即便小老板用渾厚的嗓音錄了廣告語見天用擴音小喇叭吶喊,恐怕生意也好不到哪里去。
說起面量大小,不由得想起曾經存在過的一家手搟面店。這個店里的面條是師傅手搟的,吃起來口感很好。
面不分大小碗、不管啥口味都是14元。葷素臊子、雜醬、西紅柿雞蛋不同種類配菜放在不同的桶里。顧客端了面,自己去加配料。顧客自己動手,在食材面前難免言語,香味一刺激,唾液分泌加快,噴出個唾沫星子在所難免。不過,拋開臆測的矯情,說說這個經營思路的缺陷。由于面的價格是固定的,那么在顧客自己添加配料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就想多放一點。店主呢,為了讓顧客少放一點,配料做的越來越咸。最終的結果就是,每一次吃面都會吃的味道很重,毫無美食之美可言。不要懷疑我的判斷有問題,因為那家店沒堅持多久就關門了。
最有意思的一家面館,雖然沒關門,但需要重點說一下。首先店名起的有點意思,面對面。進店一看,裝修簡約清爽,女店主笑臉相迎,言語自然。來一碗品嘗,味道很地道,油潑拉條子的面筋而不硬。配料花樣眾多,量也充足。大小碗均有,不管四合一還是五合一豐儉隨意。最主要的是女店主留心??偷目谖缎枨?,去了幾次就不用再告訴她面怎么做,已經記住了。這一點看似隨意,實則競爭力很大,相比較顧客多次囑咐口味需求卻依然做錯的店家,這種熟悉感會迅速積累好感。
還有更好的一個營銷手段是,顧客如果點了大碗依然吃不飽,可以免費加面。對于一家面積不到30平米的沿街小店,這樣的溫暖措施非常有吸引力。果然,沒多久,這家店的生意就遙遙領先這一條街上的其他小餐館。
后來和女店主聊了一次,得知她以前是做印刷的,無奈年齡增長,頸椎勞累,不想在印刷機前長久埋頭工作,開了這家小店。從經營狀況看得出老板的用心,并且,這用心,也收到了好的回報。
然而,事情的發(fā)展出乎意料。就在新年伊始,女店主重新裝修小店,準備好好干的時候,做面的大師傅出了狀況。那是一位小眼睛閃爍的年輕小伙子。有一次去店里吃飯,女店主眼淚汪汪,小伙子口里吆喝著“不干了”等言語。作為食客,具體情況也不便細問。后來,又目睹幾次小伙子鬧情緒。直到有一天,店門緊閉,門口貼上了“轉讓”二字。
好在過了一些時間,店又開了。做面的小伙子還在,但是女店主不見了。因為之前加過店主的微信,我便問了一下,店主回復:太累了,轉讓了。
店面剛被用心裝修就轉讓,很明顯不合邏輯。女店主說的累,更多的可能是心累。
我給喜歡來我樓下吃面的朋友笑說:我特么第一次見伙計干掉老板的商戰(zhàn)大片。
雖然這個小店做面的人依然在,生意卻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