燉湯的七大誤區(qū)
誤區(qū)一:肉類食材焯水
很多人做燉湯時,都是取改刀后的肉類食材放入沸水中焯透,撈出用涼水沖洗干凈再用來燉制。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先熱后涼會使食材表面迅速結(jié)成一層蛋白質(zhì),這層蛋白質(zhì)會影響食材出味。
正確的操作方法應(yīng)該是取肉類食材放入沸水中大火燒開,持續(xù)加熱至食材五成熟,離火取出原料,不沖洗,直接放入另外一口沸水鍋內(nèi),再持續(xù)大火加熱至食材斷生,撈出肉料即可。
誤區(qū)二:燉盅直接用
燉盅是不可以直接使用的,必須先用沸水沖燙1分鐘以上,保證燉盅已經(jīng)有足夠的溫度,方可放入原料。
燉湯的三個關(guān)鍵和七大誤區(qū),你都知道嗎?
誤區(qū)三:礦泉水直接使用
很多人都是將原料放入燉盅后,直接注入冷的礦泉水,這種操作也是錯誤的,涼水會讓燉好的湯汁比較渾濁,同時原料的香味也無法最大限度的呈現(xiàn)出來。
正確的操作方法是取礦泉水放入鍋內(nèi)燒開,下入鹽調(diào)味,出鍋倒入燉盅內(nèi)。
誤區(qū)四:直接加蓋
只加蓋子是不可以的,因為燉盅的蓋子不能夠起到足夠的密封作用。
正確密封燉盅的方法是原料放入燉盅、加好水后,先用玉扣紙或者耐高溫保鮮膜密封,再將燉盅的蓋子蓋好,然后將浸濕的兩層玉扣紙分別覆蓋在蓋子上,以起到防止香味流失的作用。
燉湯的三個關(guān)鍵和七大誤區(qū),你都知道嗎?
誤區(qū)五:藥材加水浸泡
燉湯一般是要加藥材的,有些廚師都是將藥材浸泡一段時間后再放入燉盅內(nèi),因為很多人認為如果藥材不提前浸泡,做好的湯汁品嘗起來就會有種濃濃的藥味。
這種做法也是錯誤的。藥材只需要清洗干凈,然后按照藥材的不同,選擇適合的添加時間。比如田七、淮山、黨參、玉竹、川貝、北芪、杜仲、當歸、靈芝、南北杏,可以跟肉類原料一起放入燉盅內(nèi)加熱;而花旗參、人參片、天麻片等就適合在燉湯做好前半個小時放入即可。
誤區(qū)六:“煲3燉4”
不知什么時候起,“煲3燉4”成了一個為大眾所熟知的、所謂的“秘訣”。的確,要是在幾十年前,“煲3燉4”可以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烹飪技巧,不過那是因為以前后廚的火力不夠,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使湯料完全出味。
然而現(xiàn)在大部分后廚都用上了煤氣和天然氣,加上設(shè)計科學(xué)合理的蒸柜,大部分湯料只需要燉2小時,就能夠徹底出味。
燉湯的三個關(guān)鍵和七大誤區(qū),你都知道嗎?
誤區(qū)七:燉制時間超過6小時
除了“煲3燉4”這個誤區(qū)外,還有些酒樓食肆總是在強調(diào)自己的燉湯加熱了6-10小時,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長時間加熱只是炒作的一個噱頭罷了。
這是因為如果真的加熱6個小時以上,原料早就爛掉了,稍一攪動湯汁就會變渾濁,而且有些原料如果燉的時間過程,味道會變,營養(yǎng)價值也會大打折扣。另外,從節(jié)約能源的角度出發(fā),長時間燉也是不劃算的。
三個關(guān)鍵
俗話說“吃肉不如喝湯,煲湯不如燉湯”,這就說明了燉湯的品質(zhì)是最高。所謂燉湯,就是將原料初加工后放入燉盅,倒入熱水,加蓋放入蒸箱隔水蒸2小時左右制作而成的湯品。
通過燉盅外的高溫蒸汽,間接使盅內(nèi)溫度升至沸點,但又不會因為直接接觸熱力而沸騰,不僅能將原料的精華全部逼入湯中,而且即使蒸再久,湯色依然清澈,味道異常甘甜,全無老火湯的混沌之感。
燉湯的三個關(guān)鍵和七大誤區(qū),你都知道嗎?
選料:滋補的葷料,標配的輔料
蒸湯講究“清潤滋補”,所以主料一般選用有滋補作用的葷料,如水魚、竹絲雞、乳鴿、水鴨、鮑魚、花膠等,輔料有兩款標準配置——豬瘦肉和中藥。
豬瘦肉要選豬的小腿肉,片掉表面的一層白色筋膜,剩下的是純瘦肉,即使長時間隔水蒸,肉質(zhì)仍然嫩滑可食,沒有粗韌的口感;中藥則根據(jù)季節(jié)而變化,春夏講究“清補”,要用除濕護肝的雞骨草、護肝草,或者潤嗓清熱的枇杷花、麥冬等;秋冬要“滋補”,要選用蟲草、人參、海馬、杞子、紅棗等。
水量:水料比2:1
煲湯以火為傳熱媒介,小火煨3小時以上,湯汁會消耗,但是蒸湯的傳熱介質(zhì)是蒸汽,不存在湯汁消耗的情況,所以蒸湯時,水量為原料的2倍即可。為防香味揮發(fā),蒸湯時盛器需要用玉扣紙或耐高溫保鮮膜密封,中途不能開蓋,所以要一次性加足熱水。
火候:全程猛火
要知道,只有全程猛火才能在最短時間逼出湯料的味道,使之融為一體。有些廚房為了節(jié)省煤氣,會先用大火燉1小時后,調(diào)成中小火慢慢燉。事實上,這樣做不僅費時費力,燉出來的出品質(zhì)量也絕比不上全程大火燉出來的效果。
燉湯的三個關(guān)鍵和七大誤區(qū),你都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