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shù)人認為,滿減的作用一定是讓自己最大限度的賺取利潤并順便干掉競爭對手,實際上重慶最大的火鍋底料廠揭曉其中真相,有些餐企玩滿減玩過了火,最后把自己都給玩死了,更還把品牌所在的品類價格也攪渾了,甚至可能空背一身罵名。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滿減不符合市場規(guī)律還是自己不會玩?或者說,滿減到底有沒有價值?它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行為?
滿20減20還能賺錢,外賣滿減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滿減是一種非理性的市場需求,也是外賣與堂食的差異點,更是外賣與顧客的需求連接點
為什么會不滿減無訂單呢?
筷玩思維認為,所有的商業(yè)行為,包括競爭,都是對顧客需求的搶奪戰(zhàn)。
假設以需求為基本點,那餐廳與顧客的關聯(lián)點是什么?此問題在顧客看來,他們的思考無非在哪兒吃、吃什么而已。
對此,先用一個案例來深入解說。
顧客A住在2樓,樓下有一家餃子館,一般情況下,A都是花1分鐘從家走到餃子館點一份的水餃,我們再假設這份水餃的價格是20元。
有一天,該餃子館突然上線了外賣,早期時,外賣平臺為了培養(yǎng)顧客在線上的消費習慣,此時不僅免配送費,還經常有滿10減8、滿20減15,甚至滿20減18等滿減優(yōu)惠。
對于商家來說,A顧客花費1分鐘到店內消費一份水餃需要20元,而如果用外賣平臺點餐,一份水餃除去配送費、餐具費再用上20減18的優(yōu)惠力度,顧客僅僅才需要付出2元,此時商家還可省去招待顧客等行為,更重要的是,外賣平臺還根據商家的訂單滿減力度進行幾乎全額補貼,甚至在活動期間,只要商家達到外賣平臺規(guī)定的單量,商家還可以領取一定的平臺獎勵。
在這樣的前置條件下,商家肯定會倒逼顧客來達成將流量從堂食轉移到線上外賣平臺去。此時,盡管行業(yè)內都知道滿減是一種非理性的市場經濟呈現(xiàn),不過,在商家看來,只要這種非理性行為最終對自身有利,那么占利的一方(商家)不僅會期待這種非理性行為有所延續(xù),還會主動去給它提供助力。
畢竟在市場看似非理性的時候,商家作為有利的一方,也在收割著非理性的價值。隨著訂單量和用戶行為被逐漸培育起來,商家也意識到了外賣會損耗一定的用戶體驗,比如說,餃子隨著配送時間的變長會發(fā)生一定的黏連,但此時的用戶和商家,基于價格和補貼都并不怎么在意。
商業(yè)和經濟的好玩之處就是風水和利益通常都會發(fā)生一定的流轉,今日的有利稍不注意就是未來的不利,今日的非理性且有利說不定很快就會變成理性且不利,在當下的外賣經濟便是如此。
新尚餐飲的創(chuàng)始人盧鵬告訴筷玩思維,當下的外賣市場,幾乎有80%的商戶并不賺錢,它與平臺補貼力度逐漸下滑有關。如今外賣平臺對滿減力度的補貼,在增量客戶增長較緩時,外賣平臺對活動補貼的投放也比較慎重。
比如說美團外賣由于自身的客戶黏性較高,所以它對終端商家向來也比較強勢,甚至在當下二線、三線市場基本上都不去做補貼。
餓了么平臺在今年攜手阿里口碑之后,資金方面就不再是問題。目前,餓了么對商家的補貼可以維持在2到5元一單,而且還覆蓋到了二線城市以下的縣級市場。特別是今年7月份以來,餓了么也加大了對優(yōu)質商家的補貼力度,更提高了原先的補貼預算。
畢竟,商戶拿到了補貼費用,他們做滿減活動也有了底氣,餓了么此舉更是讓消費者直接感知到在餓了么下單比美團外賣便宜。
由此看來,滿減是一個非理性、有變量且可以被平臺操縱的市場行為,它更是外賣與堂食的最大差異化,甚至可以說,早期時的外賣滿減在當下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xiàn)象,所以即使是外賣平臺補貼下降或者直接取消,商家也只能降低滿減的力度而不是不做滿減。
不過,即使當下外賣平臺對商戶的補貼已經低到0到5元左右,但為什么在平臺上,大額滿減還依然是一種主流?
商家角度:滿減的底氣和利益從何而來?
此篇幅主要講兩個方面,分別是滿減的檔次玩法和如何操控巨額滿減。
1)、滿減不是簡單粗暴的上線即可,分檔次設計能讓單一滿減活動帶來多重效果
浙江金華粥點點品牌負責人盧總認為,大額滿減活動對于商家而言,是有利和弊的。它短時間內會拉低客單價,長期做下去會讓消費者感覺產品比較LOW,而且降價容易漲價難。所以說,關于大額滿減下的利潤構成,其實是商家對消費需求的深度洞察。
在粥點點線上外賣中,對于滿減活動就設計了三個檔位:
第一檔25-15,它是引流檔,到手金額去除平臺扣點后,幾乎就完全不賺錢,而且產品定價較高(白粥8元一碗)。
第二檔39-20,在高定價的原則上,客單價顯著提高,毛利率也有一定的增強。
第三檔79-28,在高定價的原則上,這個檔位的毛利率可以達到70%。
設置了三個檔位的滿減策略后,在粥點點店中,此三個檔位的訂單比是6:3:1左右,就是這樣,通過六成的訂單引流再轉化出接近四成的利潤區(qū),同時,分檔次滿減營銷還可以讓店鋪在開業(yè)初期,利用低價高頻的單量來快速拉高銷售規(guī)模,打造出所謂的萬單店鋪,更可以讓店鋪的排名和曝光率雙雙上漲。
結合上文可以得出,在過去,商家做滿減活動時只要外賣平臺有補貼,即使是滿20減20也可以說是毫不費力,而當平臺補貼降低或者取消了,商家在設置滿減活動時,還得考慮好利潤比等問題。在補貼漸行漸遠的當下,聰明的商家基本都將滿減設置出多個檔次,分別針對引流單、拼單消費、團體訂單等來設計出契合自身的盈利模式。
不過,即使在平臺補貼逐漸取消的當下,諸多20-18、20-20的滿減玩法也還比比皆是,而此類商家到底如何賺錢?
2)、任它補貼取消,我滿20減20之心依舊
要思考如何賺錢,此處涉及的是滿減檔次的玩法和滿減檔次與自身的契合度。
比如說,一碗堂食大多只銷售15元的餛飩,能不能用20-20的滿減玩法?
我們在外賣平臺找到了一些采用了20-20滿減玩法的店鋪,其中有一類剛好就是在堂食售價不高的產品,如餛飩店。
好了,20-20的滿減怎么玩?比如說,一碗堂食只賣15元的餛飩,它在外賣平臺的單品售價就必須提高到32到38元甚至更高,由此再通過餐具費、配送費,商家也能將客單價控制在15元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也不會因此對商家心生怨氣,他們知道一份餛飩的價格也差不多在這個單價區(qū)間,此時的滿減活動不過是更大力度觸及消費者的下單需求而已。
與此同時,在20-20的下一個檔次,一般還有35-25或者40-25等滿減玩法來提高消費者的單次客單價,或者促使消費者拼單消費,此時這個滿減檔次,給了消費者一個加單的理由,也稍微降低了商家的滿減壓力同時提高了毛利率。
除了低客單價有巨額滿減的玩法,在高客單價的品牌中也多見有巨額滿減的活動,如小龍蝦等品類,因為它們的起送價就超過了50元左右,而客單價大部分還處于100元之上,所以此類商家第一檔滿減的20-20就形同虛設,比如麻辣誘惑就設置了40-20、159-50、399-120,甚至還有一定的5折菜品等優(yōu)惠,而即使是更大額度的滿減,在單品價格大多超過100元的產品策略中,它的客單價也一般不會低于80元。
此外,滿減的另一個直接要素還有起送價和單價方面的設置,比如說一般的粥鋪都設置了20元起送,而初始滿減門檻基本設置為25-16,在此類設置中,消費者都會至少點夠25元才下單,加上配送費等,這時候的客單價一般都能控制在15元左右。在產品單價設置上,即使是線下才賣3元一份的白粥,這個價格在外賣平臺基本是看不到的,因為涉及到了利潤和滿減比。
很多消費者會思考,對于20-20的玩法,是否能剛好點20元來免費下單呢?我們能看到,在很多滿減門檻設置為20-20,而起送價格也設置為20元的店中,它們的主食單品一般定價在32元以上,即使店內也有銷售2元一份的饅頭,消費者想單點10份饅頭來達到20-20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商家基本都設置了不點主產品就無法配送。
所以說,在洞悉了消費者的需求和找到自身契合的點后,就知道滿減是可以被商家設計出來的,即使是在外賣平臺補貼逐漸消失的當下,巨額滿減也能成為一柄獲客的利劍。
假設說,玩滿減是商家在非理性市場渾水摸魚,那么它的底層思考是?
我們可以將滿減理解為商業(yè)競爭的一個基本行為,猩便利CEO呂廣渝對于競爭提出,企業(yè)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簡單的執(zhí)行力競爭,更是思考和理解能力的競爭,競爭最怕的不是你在一個局部戰(zhàn)場跟別人對攻,而是錯判全局、攻錯戰(zhàn)場、投錯資源。
滿減是一個商業(yè)競爭行為,對于競爭,它考慮的是你滿減的核心需求是什么,你在競爭中打算獲取的利益是什么?
比如說,對于做外賣的意義是什么,最簡單回答就是賺錢,怎么賺錢呢,通過做滿減等活動來吸引顧客下單以形成閉環(huán)。
但實際上,商家不做滿減有可觀的利潤但卻沒有可觀的訂單量,更沒有可觀的訂單需求,而做了滿減有了可觀的訂單量,卻失去了可觀的利潤。所以說,當下商家是時候重新審視做外賣的最終導向了。
與堂食并行的外賣并不是簡單上線即可,也不是隨意做做滿減等活動來吸引用戶下單就行,在餐廳的運營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找到它的核心意義,從當下看,外賣可觀的紅利期已經過去,商業(yè)行為無非有兩條腿,比如說外賣行為,一是賺取利潤,二是營銷輔助。
假設當下的外賣經濟已經很難談如何賺取巨額利潤了,此處我們先將外賣當成是一種營銷輔助工具來看,它的作用是增加品牌在線上曝光的機會,實現(xiàn)線上對線下的引流,讓品牌在線上觸及區(qū)域范圍內的未知消費者、覆蓋用戶閑時需求,讓消費者不去點競對的產品等等。
綜合起來,也就是說聚焦自身有利的資源,用外賣搭好品牌營銷輔助工具的臺子,并讓商家重新審視自身外賣產品策略,基于這個思考,商家就會明白,做外賣并不是簡單將菜單上的所有菜品都放在線上就行了。
商家得思考,哪些產品可以做外賣,哪些產品不可以,哪些產品是外賣主打,用哪些產品來做從線上到線下的引流等等。在定價方面,從堂食到外賣的滿減等活動,也需要對線上的價格進行調整,否則,一味線上線下價格同步,不僅會讓品牌利潤丟失,也會將堂食用戶逼到更低利潤的線上渠道去。對此思考具體如何操作,也是一個千店千面靈活變動又無法一概而論的事兒,正是如此,這也是經營的藝術所在。
在前文提及當下的外賣經濟已經很難談如何賺取巨額利潤了,這也并不意味著做外賣就沒有可觀的利潤,從大環(huán)境數(shù)據看,光是過去的2017年,西貝、真功夫、金百萬都在線上外賣端斬獲了數(shù)億的營收,具體如何做到的?這還涉及到了品牌力、供應鏈、外賣代運營等方面的解決方案聚合,它屬于另一個領域的聚合方法論,對此,筷玩思維將在接下來持續(xù)輸出著眼于外賣細分市場的深度干貨。
看起來好像特別簡單的外賣滿減玩法,其實背后蘊含著龐大的經營體系,表面不過一發(fā)而已,實則牽一發(fā)而動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