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點”到“段”
人性化設置獲點贊
《證券日報》記者在餓了么App看到,確認訂單頁面,用戶在“預計時間”一項有了更多可指定時間段的選擇:間隔20分鐘的時間段被分為若干選項按時間先后順序列在“盡快送達”之后。
在美團App上,記者亦看到相似的選擇項:以20分鐘的時間段依次列在“立即送出”之后。
“預估送單時間‘時間段’展示,是下單后系統(tǒng)綜合各種情況自動計算配送時間時,把計算的預估時間由原來的幾點幾分,變成計算一個彈性的時間段。”餓了么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由“點”到“段”的送達時間安排并非新鮮事。去年9月10日,美團官方發(fā)文公開“預估到達時間”算法規(guī)則,從城市特性、配送過程分段累加和距離三個維度,額外測算出了三個時間,并從四個時間計算結果里,選擇一個最長的給騎手。
在正式推行之前,美團在諸如遠距離、彈量多的一些高難度特殊配送場景中進行試點。“我們在長沙、蘇州、杭州等試點城市,向406183位用戶發(fā)放了調研問卷,約65%的用戶表示愿意嘗試‘時間段’的方式。從試點結果來看,用戶差評率降低了50.7%。”美團方面表示:“‘預估到達時間段’讓用戶對配送時間由了更合理的預期,也減少了騎手在特殊場景下的配送壓力。”
《證券日報》記者在采訪外賣小哥王軍明時,對方告訴記者:“‘時間段’的方式,可以讓我們送件送得更從容一些。”
中國政法大學商法研究所教授鄭佳寧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算法取中’體現了科學技術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她認為,“目前在外賣配送行業(yè),‘算法取中’主要體現為送達時間的彈性化和投訴的人性化處理。未來還需要繼續(xù)探索‘中’標準的勞資協(xié)商機制,‘中’涉及的是平臺企業(yè)和網約工的利益,而非權利,不存在法定的標準,應當通過平等的博弈和磋商機制來確定。”
同樣,中國政法大學社會法研究所教授婁宇也認為從“時間點”調整為彈性的“時間段”體現了“算法取中”的要求:“這是落實人社部等部委提出的合理確定訂單數量、準時率、在線率等考核要素,適當放寬配送時限的要求,是避免超負荷勞動的有效措施。”
權益保障需再深入、再細致
而關于平臺提出的4小時“疲勞提示”,婁宇認為并非易事:“‘疲勞提示’也是保障騎手職業(yè)健康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有利于減少疲勞駕駛和交通事故,但是平臺就業(yè)具有靈活性的特點,工作時間的要求不容易落實。騎手被一個平臺禁止接單,還可以在另一個平臺接單,甚至還可以在多種類型的平臺工作之間自由轉換,類似的問題還有休息休假和節(jié)假日工資。”
婁宇進而解釋稱:“傳統(tǒng)勞動關系下,勞動者在一個固定的單位工作,短時間內是很難轉換工作的,而平臺就業(yè)則不同;曾經有平臺企業(yè)嘗試提高節(jié)假日接單報酬,一時間吸引了很多騎手,但是訂單量并沒有明顯增加,騎手平均接單量減少,實際收入并沒有增加。”
這些現象表明,平臺就業(yè)作為靈活就業(yè)的一種類型,與傳統(tǒng)勞動關系的差異很大,簡單套用勞動法制度未必能夠真正保障新就業(yè)形態(tài)勞動者的權益。
當記者問王軍明是否已經上了社保時,對方表示:“暫時沒有,肯定想上。”在他看來這是一份保障。
“與一般勞動者相比,以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等行業(yè)為代表的新就業(yè)形態(tài)勞動者工作強度大,但是收入相對較高,工資支付保障也比較理想,目前最需要、最迫切的權益是社會保險,尤其是職業(yè)傷害保障。”婁宇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