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會現場,來自餐飲界、文化界、學術界、傳媒界、管理界、大數據等領域的眾多風云人物,在臺上分享了行業(yè)內外的知識、見解和智慧,深入探討了餐飲新時代的相關議題。
以下是蔡林記合伙人兼總經理張緒明、黃記煌創(chuàng)始人黃耕、蛙來噠創(chuàng)始人羅清主題為《破局與重生》的特別對話實錄:
對于破局與重生的思考
蛙來噠創(chuàng)始人羅清作為本次對談的主持人,率先開啟了本次對談的話題。
我們今天要聊的主題是關于破局與重生。經過2020年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這一年,相信餐飲同行都經歷了大的挑戰(zhàn)。比如張總,您來自年初疫情比較嚴重的武漢,黃耕師傅您在餐飲行業(yè)是老前輩,也經歷了非典,再經歷了新冠。
面對這不平凡的一年,經歷了這次重大的挑戰(zhàn),對于破局與重生,你們有什么樣的思考?
疫情風暴眼中,重新定位、思考
蔡林記合伙人兼總經理張緒明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
今年每個企業(yè)都遇到很多挑戰(zhàn)。我們作為武漢的一家老字號,是處在疫情的風暴中心,尤其是經歷了很大磨難。武漢1月23日封城,從封城到解封有70多天。我們幾百名員工在里面生活成了很大問題,一個人關70多天,真的是非??唷?/span>
經過這次疫情以后,我覺得一個企業(yè)現在以及以后,要重新定位、思考,如果這樣的疫情再來一遍怎么辦?我們也在思考轉換模式。比如我們原來是做堂食,現在也在改變思路,要做線上的半成品。堂食不能就送到顧客家里去,讓他稍微加工一下也能吃,還通過線上一鍵代發(fā)送出。
所謂“危機”,都是變革的節(jié)點
接下來,黃記煌創(chuàng)始人黃耕也發(fā)表了看法。
其實每一次所謂的危機到來時,都是行業(yè)變革的節(jié)點。改革開放40多年,我的從業(yè)經歷也是40年。40年來遇到的每一個重大節(jié)點,對于行業(yè)發(fā)展都有很大促進作用。我相信這次疫情也是一樣。
這次疫情的到來,讓大家更多思考未來該怎么做?比如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了怎么辦?以前更多跨地域經營,將來如果不能跨出地域怎么辦?或者疫情來了之后門店的經營,包括運輸環(huán)境怎么把控?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應該去認真思考的。
疫情來了,還是要用正常的心態(tài)去看待。疫情對全世界都一樣。黃記煌華東大區(qū)總部就在震中武漢。我們也很為武漢公司的人擔心,每天都給他們發(fā)信息、打電話,做思想工作,傳達關懷。但我們并不覺得這個危機是什么特別大的事。我們一生中遇到的危機比這大得更多。無論從個人來講,還是企業(yè)來講都是如此。還是用良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不要強調太多的外在因素。
如果疫情卷土重來,我們怎么應對
隨后,羅清開啟了下一個問題的討論。
疫情發(fā)展到現在,基本上餐飲門店都恢復正常營業(yè)了。那么在恢復營業(yè)的過程中,有什么重大的決策,現在回過頭來想,讓您覺得是非常正確的?另外如果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的話怎么辦?這真的是蠻挑戰(zhàn)的。
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不能再用傳統(tǒng)形式
蔡林記合伙人兼總經理張緒明率先發(fā)言。
我想最關鍵的還是新零售,還有外賣。武漢重啟之后,我們開始慢慢恢復。頭一個月就一兩單銷售,因為很多東西比如外賣、外帶已經形成習慣,大家都很謹慎不愿出門。一直到現在恢復七成左右。但我們外賣現在達到了去年同期的120%,通過做線上彌補了線下門店的損失。
另外如果我們原來不搞電商,今年可能會很慘很慘。好在我們考慮比較全面,在三年前就做了電商布局,四年期間做到1.5億,對傳統(tǒng)企業(yè)來說還是非常亮眼的。我們有了美團、餓了么門店外賣,和入駐天貓、京東等線上各大電商平臺,銷售很接近實體店了。
所以如果疫情再來一遍的話,面對變化的新環(huán)境,我們不能再用傳統(tǒng)的形式,而是需要產品創(chuàng)新和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想想如果客人不能進店,怎么把產品送到他們手上,還讓他有好的體驗感,這是必須思考的新銷售模式。
羅清不由感嘆道:“我看到蔡林記這個品牌始創(chuàng)于1928年,經過了上百年的經營。一個歷史悠久的品牌在這個時代用這么積極的心態(tài)擁抱線上,真的覺得很意外,也特別欽佩。”
舉一反三,要早做變化
黃記煌創(chuàng)始人黃耕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慨。
疫情以后,黃記煌門店外賣比以前增長了,這是最大的變化。外賣的增長得益于兩方面,一方面是疫情之后到店的人減少了,點外賣的多了。還有就是我們今年跟百勝中國并購之后,外賣的扣點直接降到了12%,這就是大品牌公司的優(yōu)勢??戳藬祿y(tǒng)計,我們的外賣比例起碼占到了15%,對一個類火鍋的產品來講挺高的了。
早在2016年,我們就嘗試改進外賣的包裝。因為中餐講究出品,所以即便是外賣,我們也力求不跟堂食有太大的區(qū)分度。在店里用鍋做好了以后倒到餐盒里,我覺得那不叫外賣。所以那個時候我就用各種鍋去嘗試,選了鋁合鍋,又用陶瓷爐,最終外賣呈現的是完整菜品。
外賣和堂食一定是有一點差異的,但我試圖讓它盡可能少失分。因為外賣有半個小時左右的送達時間。這個送達時間就得考量。比如我們原來要做100%熟,可能因為外賣要做到95%,送達時間隨著鍋內持續(xù)滲透溫度的過程,到家可能剛剛好。
嚴格來講,外賣和堂食一定是兩條線,操作方式、方法都會有改變。未來我們是不是用更好的方式去呈現?如此等等,疫情給了大家更多的思考機會。
如果疫情常態(tài)化,或者疫情卷土重來,我們該怎么應對?我想現在就要早做變化,不是說來了以后再變化,而是一件事舉一反三,去想未來如果疫情常態(tài)化怎么辦?這個是對未來發(fā)展的思考。但還是那句話,我們還是要積極地面對,希望看到明天的太陽。
羅清:在今年外賣的方向上,我相信許多餐飲企業(yè)都在這塊做了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外賣已經成為了餐飲一個新生的場景和業(yè)態(tài),不是我們以前所理解的,只是對堂食的補充。當然外賣又是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從新的角度思考,把它當成全新的業(yè)態(tài)去考慮。
關于未來破局的策略
羅清隨后又開始了第三個話題的討論。
跨過這次疫情的企業(yè)真的是一次重生。在未來的發(fā)展里面,對未來的市場競爭以及各種不確定性,您會有什么樣的破局考慮呢?
升維思考,降維打擊
蔡林記合伙人兼總經理張緒明透露了如下計劃。
做餐飲,所面對的環(huán)境和不確定性越來越多,讓我想起一句話,“我們要升維思考,降維打擊”。就是每個經營者要重新審視,怎么做到升維思考,怎么生存下去再發(fā)展。
我們也在尋求新的辦法。比如除了電商和外賣,私域流量也準備重點來推,現在已經著手組建團隊了。因為我們一年下來的客戶來店數大概有兩三千萬、三四千萬的流量。這個基數是蠻大的。如果做好私域流量,我覺得未來有很大空間。
產業(yè)化經營才能真正引領行業(yè)的發(fā)展
黃記煌創(chuàng)始人黃耕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我們一直在思考企業(yè)發(fā)展布局。企業(yè)集團化的管理,其實也是信息化的建設,包括整個銷售、營運團隊怎么跟線上平臺對接,怎么建立零售端這塊也一直在摸索。所謂成功的案例只能借鑒,能不能適合到你自身的企業(yè),還真得你自己去摸一條自己的路。
從所謂品牌公司發(fā)展的角度來講,在任何階段都是要擁抱時代的。這個時代賦予你什么東西你一定要接著。我們特別希望能跟年輕人在一塊融合,接受這個時代。畢竟我們是一步一步從年輕走到現在的。
當年做黃記煌的原因,一個字就是懶。就是我不太愿意按傳統(tǒng)的路數去培養(yǎng)人,我覺得太難了。匠心經營沒有什么不好,但我也想從傳統(tǒng)的匠心經營轉化成產業(yè)化經營。
任何一個領域都存在二八理論。匠心經營一定是二八理論的基礎,但產業(yè)化經營才能真正引領這個行業(yè)的發(fā)展。我們去看餐飲這個行業(yè),世界級的公司,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都是大型的產業(yè)化集團。而全球那么多匠心企業(yè),日本有個壽司之王,卻很少有人耳熟能詳。如果你對這個行業(yè)不了解,你知道的一定是那些產業(yè)化的企業(yè)更多一些。
關于企業(yè)交棒的問題
之后,羅清又拋出了一個問題。
現在餐飲行業(yè)有很多創(chuàng)始人有如何交棒的問題。我們也會看到,原來做幾個億、十個億的企業(yè)都不多,但這幾年里面,上百億的企業(yè)會大量出現。這樣的企業(yè)具有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也具有了很大的門店規(guī)模。這個事業(yè)接下來要交給誰,是一代創(chuàng)始人在考慮的問題了。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企業(yè)是跑接力賽,百年品牌不是一代人的事
黃耕:像張總的蔡林記這樣做了90多年的,我覺得這不是一代人能做的事。很多人會問為什么黃耕要把企業(yè)賣掉?其實是我太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我能掌握幾十家店、幾百家店,可是未來我能把它帶到百年老店嗎?其實是不能的。企業(yè)是跑接力賽,第一棒跑好之后你的使命就完成了,交給第二棒你在旁邊看。人生像球賽都有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我主導,下半場體力不行了,就在旁邊輔導。
我們也談孩子接班的問題。有的孩子愿意接班,有的孩子不愿意接班,你不能把你的喜好強加給你的家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不能用60年代的人的生活方式去強加給90年代或者80年代的人,對孩子來講也是不公平的。
羅清:所以您把黃記煌“嫁”了。
黃耕:對,他能幫你成就百年老店,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對于門店布局的整體規(guī)劃
羅清接著跟張緒明探討了蔡林記的門店布局規(guī)劃。
熱干面是一個非常高頻剛需的品類,在全國都是比較受消費者喜歡的。比如我作為湖南人,第一次吃到熱干面的時候,熱氣騰騰、又香又熱,覺得很驚艷。那么張總,您現在門店的布局是怎樣的?對于全國的布局未來有什么樣的整體規(guī)劃和思考?
順勢而為,量力而行
張緒明:我們現在在湖北、河南、河北,以及華東地區(qū)都有門店,包括廣東深圳市,下周就會開,目前全國門店200家不到。
其實做熱干面我們不太討巧,因為做面是陜西和山西人的強項,我們做面還是有些挑戰(zhàn)的。好在我們經營了這么多年,跟著市場摸爬滾打,還是知道它的習性和思維的,包括要創(chuàng)新,產品要更新,要適合年輕人等。
關于門店的布局規(guī)劃,其實每年我都很糾結。你說定個100家,或者定多少,執(zhí)行不了你怎么搞?或者你要強行開也開不了,低質量開出店來,后續(xù)跟不上還是不行。所以還是得做到,第一是盡量順勢而為,第二是怎么樣量力而行。
關于遺憾和熱愛
羅清繼而又跟黃耕暢談了遺憾性決策話題。
現在餐飲規(guī)?;l(fā)展成了趨勢,有的品牌發(fā)展成為地域之王。黃記煌一直在燜鍋品類引領了第一的位置,回顧一路走來,什么樣的決策是您覺得特別遺憾的?
與其遺憾,不如多想一想明天
黃耕:人不可能把昨天重活一遍,連上一秒說的話都收不回來。所謂的遺憾,或者這件事如果這樣做是不是會更好,那個不是我想的事。我更多的是想明天會怎么辦,或者下一件事會怎么辦。
黃記煌的發(fā)展路徑中有幾個關鍵節(jié)點。2004年我們開街邊店,2009年我們進入到商業(yè)綜合體,2010年所有門店進駐商業(yè)綜合體,那個時段是踩中了購物中心發(fā)展的紅利。
黃記煌一直倡導做連鎖企業(yè)。從一開始單純的加盟,到后來的合約式控股,每個門店給我51%的股份,我不分你51%的利潤,只收你4%的流水作為管理費。通過全國7個區(qū)域管理中心,把所有門店置于管控體系下。2014年發(fā)現,這個模式在門店端每個點的把控還是有一定風險,所以2015年開始所有門店又轉為有限合伙模式。我們一直在探索合作模式,每一次轉換對企業(yè)所有體系來講都是比較大的震動。
黃記煌所有省會的店,我每年都會開車走一遍。在這個過程中,現在每個門店都是我親力親為去跑。雖然這兩年跑得少了,但如果有時間我就上店里看一下,哪怕孩子“嫁”出去了你也得關心。
上次來廣州,有一個店開業(yè)。他們說您給做幾鍋吧,我說行,我就做幾鍋。我跟所有的店都PK過,我說我特別希望你們都能超過我。將來我在北京開個小飯館,親自每個月定時定點去做幾鍋。其實這是一種玩,也是自己的興趣愛好。
羅清:您是投入了真正的情感和熱愛在里面。
黃耕:就像米其林餐廳的大廚,一定是一邊做一邊講我為什么要這么做,哪怕做一個拍黃瓜,呈現出來的東西確實還是有區(qū)別的。畢竟我是廚子出身。我身上的標簽永遠就是一個廚子。
關于品牌的生命力
最后,羅清提問了在座嘉賓一個關于品牌生命力的話題。
請問一個品牌要有頑強的生命力,需要具備哪些品格?有什么樣的建議?
有自己的標簽,充分放大比較優(yōu)勢
張緒明:我談談自己的一點思路。首先每個企業(yè)必須有自己的標簽,像奔馳的標簽是尊貴,寶馬的標簽是駕駛樂趣。再比如像黃總講的,做燜鍋就是懶,這也是好的,“懶人經濟”。黃總先知先覺。萬一找不到標簽,你必須要有一個比較優(yōu)勢,然后充分地放大這一點。
打破“正宗”,產品不斷迭代創(chuàng)新
黃耕:餐飲行業(yè)大家一直都講傳承講正宗,我想說最該傳承就是誠信,所謂的正宗我覺得是應該要打破的。你要永遠抱有我是最正宗的觀念,你可能會跟時代脫軌。烹飪方式和手法不需要再去做什么演變,但所呈現出來的產品應該要跟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迭代和創(chuàng)新。
比如原來技術落后,想吃海參沒有活的。但現在捕撈運輸技術先進了,你還用干海參去發(fā)有必要嗎?干海參再發(fā)口感也不如活海參勁道。我們炒一個宮爆雞丁,口味和烹飪方式你可以保證,但是不是非要炒宮爆雞???宮爆魚丁行不行?
所以一定要隨著客人的需求不斷調整和創(chuàng)新,包括口味和食材的變化。最近我一直在研究水產,跟水產協(xié)會有很多溝通,發(fā)現有很多食材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貴,而且捕撈技術、冷凍技術非常好,口感還原度也好。
餐飲的主力食客永遠是年輕人,以前是以80后為主,現在是90后、00后。90后、00后喜歡什么東西不是由我決定的。跟身邊的年輕人探討他們愛吃什么,然后根據他們的要求去提供產品,改變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