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查詢發(fā)現(xiàn),6月11日中午,山東省內各家媒體都向用戶推送了這樣一條新聞《晚清名臣丁寶楨的墓地在山東電力一公司工地被發(fā)現(xiàn)》。隨后,山東多家媒體先后發(fā)布消息,介紹考古現(xiàn)場情況。
據(jù)“濟南時報”微信公眾號消息:6月11日,丁寶楨的墓地在濟南被考古專家確認,位置就在祝舜路,山東電建第一公司洺悅佳園項目工地,南面就是海德公館。據(jù)了解,現(xiàn)場出土了兩個頭骨,一個是丁寶楨的,另一個頭骨懷疑是丁夫人的。
“濟南時報寶楨墓地所在的這塊土地已經(jīng)被拍賣出去,由開發(fā)商重新開發(fā)時發(fā)現(xiàn)了墓地,并且發(fā)現(xiàn)了頭骨以及其他骨骼等物。這處墓地是三合土夯筑的,除了埋葬著丁寶楨及其元配夫人之外,還有其他家人也安葬在此,是一處家族墓地。丁健的堂侄丁峻,也就是丁寶楨的第六代孫聽說此事后,也準備去現(xiàn)場進行勘察、挖掘。丁峻方面介紹,從5月26日起,工地上就開始零散地挖掘到一些棺材、尸骨等物,6月3日挖掘到了墓穴。
“聽說施工方簡單地進行了一個燒香祭拜的儀式。我聽說之后十分著急,9日晚馬上趕到濟南,10日請了人員一鏟一鏟地挖,陸續(xù)挖到了頭骨、脛骨等十幾塊骨頭。”丁寶楨后人丁峻說,至今仍然不能完全確定這處墓穴以及這些尸骨屬于丁寶楨,還需要專業(yè)人員進行專業(yè)鑒定才能得出最終結論。
他還表示,希望先人能夠在濟南長眠,接下來具體要看考古等文化部門如何處理此事,如果這邊安置不妥,貴州的丁氏后人正在修建丁寶楨紀念館,非常歡迎丁寶楨回歸故里。“很希望考古文化部門細致、妥善地處理此事。”丁峻說。
根據(jù)山東媒體大眾網(wǎng)介紹,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jié)市織金縣)牛場鎮(zhèn)人,晚清名臣。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此后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岳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
丁寶楨為官生涯中,勇于擔當、清廉剛正,一生致力于報國愛民。任山東巡撫期間,兩治黃河水患、創(chuàng)辦山東首家官辦工業(yè)企業(yè)山東機器制造局、成立尚志書院和山東首家官書局;任四川總督十年間,改革鹽政、整飭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興辦洋務抵御外侮,政績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去世,享年66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謚號“文誠”,入祀賢良祠,并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
另據(jù)“舜網(wǎng)”微信公眾號介紹,四川名菜宮保雞丁就和丁寶楨有關。
丁寶楨人稱“丁宮保”,“宮保”其實是榮譽官銜。據(jù)《中國歷代職官詞典》上的解釋,明清兩代各級官員都有“虛銜”。最高級的虛銜有“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太子少保”等,這幾個都是封給朝中重臣的虛銜,沒有實際權力,通稱為“宮銜”。在咸豐以后,這幾個虛銜不再用“某某師”而多用“某某保”,所以這些最高級的虛銜又有了一個別稱——“宮保”。丁寶楨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曾封其為“太子太保”,便是“宮保”之一,于是他發(fā)明的菜由此得名為“宮保雞丁”,以此表達四川人對丁寶楨的紀念。
網(wǎng)友評論:
網(wǎng)友還以為挖出了宮保雞丁
也有網(wǎng)友發(fā)出了疑問,這不是川菜嗎?
延伸閱讀
宮保雞丁是一道什么菜?
宮保雞丁(Kung Pao Chicken),是一道聞名中外的特色傳統(tǒng)名菜。魯菜、川菜、貴州菜中都有收錄,原料、做法有差別。該菜式的起源與魯菜中的醬爆雞丁,和貴州菜的胡辣子雞丁有關,后被清朝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改良發(fā)揚,形成了一道新菜式——宮保雞丁,并流傳至今,此道菜也被歸納為北京宮廷菜 。之后宮保雞丁也流傳到國外。
宮保雞丁選用雞肉為主料,佐以花生米、黃瓜、辣椒等輔料烹制而成。 紅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濃、肉質滑脆。由于其入口鮮辣,雞肉的鮮嫩配合花生的香脆。
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貴州十大經(jīng)典名菜、四川十大經(jīng)典名菜。
這些名人+美食的“聯(lián)名款”你都知道嗎?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其實,像這樣和名人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美食還有很多。蘇軾的東坡肉、李白的太白鴨、杜甫的五柳魚……這些美味流傳至今,令世人贊不絕口。
東坡肉
東坡肉相傳為北宋詞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chuàng)制,最早發(fā)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任徐州知州時,當?shù)赝话l(fā)洪水,他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為表感謝,紛紛殺豬宰羊到其府上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在太湖遇到大雨時再次幫助百姓度過難關。蘇軾再次把百姓送來的豬肉切成方塊,并紅燒。大家吃后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太白鴨
唐代詩人李白小的時候跟父親就住在四川,直到25歲才離開四川。在四川的時候他很愛吃當?shù)孛藸F蒸鴨子。后來李白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入京被封為翰林學士。他以年輕時吃過的燜蒸鴨子為藍本,做了一道蒸肥鴨獻給玄宗,玄宗非常欣賞,將這道菜賜名為"太白鴨",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五柳魚
五柳魚是四川名菜,唐宋以來早已膾炙人口。說起“五柳魚”來,它還和我國古代詩人杜甫有一段關系。
年近五十的杜甫,遇上“安史之亂”,為躲避戰(zhàn)亂,他到了四川成都。相傳,有天他邀幾個朋友在草堂上吟詩作賦,吟得高興,不覺到了中午。他發(fā)起愁來,眼看要吃晌飯了,家里卻沒有招待客人的食材,正當他著急的時候,忽然見家人從浣花溪里釣上一條魚來,喜出望外。心想,就請大家品嘗這條魚吧!
朋友嘗后,覺得此魚酸、甜、辣味俱全,還伴有醬香,吃來別有風味,問其名稱,杜甫道:“這魚背上有五顏六色的絲,形如柳葉,干脆就叫‘五柳魚’吧。先賢陶淵明,采菊東籬,棄官隱居,人稱‘五柳’先生,叫‘五柳魚’表示對他的敬仰之情。”